第一百八十五章 灵怨新生-《青海没有羊眼汤》
第(2/3)页
然而,此刻这“田魂”传递出的意念,却充满了“疲惫”与“滞涩”。就像一个人经历了太久太重的劳动,身心俱疲,却又无法停歇。那浑浊的水质,萎靡的稻谷,正是它“健康状况”不佳的外在体现。所谓的“劳怨”,并非恶意,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“呻.吟”与“求助”。
强行注入生机,或许能解一时之急,却非治本之道。必须从根本上,缓解这“田魂”的疲惫,疏导那积郁的“劳怨”。
赵清真收回神识,沉吟片刻,心中有了计较。他返回多依寨,找到那位阿波和寨中的咪谷。
“田魂之疾,非邪祟作乱,乃积劳成怨,灵性滞涩所致。”赵清真对二人道,“贫道有一法,或可一试,但需借重贵寨众人之力。”
咪谷是一位神情肃穆的中年人,闻言疑惑道:“道长需要我等如何相助?”
“需借众人之心念,尤其是对这片土地最纯粹的热爱、感恩与祈愿之心。”赵清真解释道,“请召集寨中所有能歌善舞者,于明日日出之时,齐聚‘阿玛突’梯田。不需牺牲,不需繁复仪式,只需大家,如同平日劳作、庆祝丰收时那般,唱起你们的‘哈尼古歌’,跳起你们的‘乐作舞’。”
阿波和咪谷面面相觑,将信将疑。古歌与舞蹈能治田魂之疾?这听起来太过玄奇。但见赵清真气度从容,目光清澈,不似妄言,加之寨中情况确实不容乐观,二人商议后,决定依言一试。
次日拂晓,晨曦微露,染红了哀牢山的云海。多依寨几乎倾寨而出,男女老幼,皆身着节日的盛装,汇聚在“阿玛突”梯田那宽阔的田埂和晾晒场上。随着咪谷一声悠长的吟唱,苍凉、古朴、却又充满生命力量的哈尼古歌,如同从大地深处升起,缓缓唱响!
这歌声不同于彝族的《阿细先基》那般充满抗争,也不同于纳西族的哀婉,它更贴近土地,更贴近生活,歌唱着开田的艰辛、播种的希望、薅秧的劳作、收获的喜悦,以及对山、对水、对稻谷的深深感恩。伴随着歌声,哈尼男女跳起了“乐作舞”,动作模仿着挖田、播种、收割等农事活动,沉稳而有力,充满了劳动的韵律之美。
起初,歌声与舞蹈似乎与往常并无不同。但渐渐地,在赵清真的引导下,他自身那蕴含“归墟之心”的意境悄然扩散开来,并非强行干预,而是如同一面巨大的、温和的镜子,将哈尼人歌声舞姿中蕴含的那份对土地的深情、那份源自生命本源的劳作与创造之力,清晰地映照、放大,并以其道境中那“衍生”与“滋养”的特性,缓缓注入脚下的大地,注入那疲惫的“田魂”之中!
赵清真本人则静立于人群之前,双目微阖,双手自然下垂,仿佛与这天地、与这歌声、与这舞姿融为了一体。他以自身为桥梁,沟通着人的愿力与地的灵性。
奇妙的变化发生了。
第(2/3)页